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双一流建设 >> 十二五 >> 正文
考古学
2012-03-30 佚名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本学科建立于1991年,拥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2002年获中央财政部资助600万元建立重师大“三峡考古与文博教学和科研中心”,其后,以此学科为主体,设立重庆首批人文社科基地“三峡文化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和市级重点学科“专门史”。该学科设有四个研究方向:三峡古人类研究、长江中上游考古与多学科研究、长江中上游先秦考古、长江中上游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各研究方向特色突出,富于前沿性、创新性。如三峡古人类研究,首创使用三维数字模型和正投影等值线分析技术,通过骨化石表面痕迹现象,分析研究三峡古人类及人地关系,是目前世界考古学所用最新方法,在区域微痕考古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区域考古与多学科研究及区域先秦考古方向,对长江中上游和三峡古代民族、民俗、社会、文化,包括古代长江水文、洪水周期及生态环境等均取得重要成果。

    带头人李禹阶,博导,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社会史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特贴获得者,省部级突贡专家。先后任《中华文化论坛》《重庆社会科学》《档案史料与研究》刊物编委。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及三峡区域考古与多学科关系研究,其成果有重要影响。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7项,在历史研究等CS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科队伍中,高级技术职称人数占84%,博士占44%,硕士占85%,拥有重庆市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

   五年来,本学科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在《科学通报》、《历史研究》、《考古学报》、《人类学学报》等高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中SCI、CSCD、CSSCI等收录的学术论文近100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出版教材4部;市级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这些成果中,《三峡学概论》、《三峡文明史》等著作从纵横两方面系统地构建了三峡地区考古与历史文化的框架;《中国铜镜史》《三峡动物考古学》等著作则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具有重要学术影响。

   平台建设富有成效。在市人文社科基地“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市级“考古与博物馆学教学科研中心”依托下,几年来,先后从中央、地方获得各类经费1350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建设及项目研究。目前,本学科实验中心已成为西部高校规模最大、设施最好、资料最丰富的实验机构之一。

   本学科五年来召开全国性学术会4次,协办全国性会议5次,有18人次参加在日本、意大利、美国等的国际学术会并作主题发言。与日本东北大学学院共同建立了“清江流域历史与考古研究中心”,日本、韩国、美国等数十学者曾前来本学科开展学术交流。5年来,学科培养研究生百余名,获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1篇,为重庆经济社会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