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双一流建设 >> 十一五 >> 正文
特殊教育学
2012-03-31 佚名  本站原创   (点击数:)

 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学科作为重庆市十一五市级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积淀与发展,建设成效显著。

(一)学科方向特色鲜明

特教课程论研究、发展性障碍儿童支持模式研究、特殊儿童辅助技术研究三个方向形成特殊教育学三大支柱。三个研究方向成就了特殊教育学科理论、教育教学和支持服务的完整且全新的丰富内涵。

三个研究方向均走科研带动学科建设之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研究生理论学习成长与自办的儿童实验校和资源中心为实践基地,以个案为引领践行以个别化教育为主轴的教育教学研究;突出特殊教育多学科整合性,生理与心理整合,教育与康复及多学科整合性三个方向的整合,具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

(二)学术队伍实力较强

学术团队共24人,学术梯队老、中、青结合,有全国知名的特殊教育专家教授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本团队在全国知名度高,其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后备技术带头人1名,获重庆市争光贡献奖1名,获重庆市名师称号1名,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

学术队伍构年龄、学位、职称构成合理。学术队伍提倡内涵发展,鼓励攻读博士学位和广泛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及论文、专著发表出版,提倡“实力本位”引导青年教师学习第二专业,并多元化引入多学科人才,形成高品质学术团队。

(三)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科研是本学科建设的基础生长点和推动力。在本学科建设中,我们利用重点实验室、师资培训基地、创新团队等平台,以项目为运作机制,建立与本领域一流国际国内专家、学者合作,引入先进观念,科研紧紧围绕三个研究方向进行。科研项目内容分布广泛,项目含各级别,从国家、省部级到市、校级,项目执行严谨,有数量和品质的保证,科研奖励科研论文与专著均获得突出成绩。科研项目、科研奖励、论文、著作、学术交流成绩突出。其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26项;获国家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共178篇,其中核心期刊67篇,著作16部。

(四)学科基地建设良好

本学科拥有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特殊儿童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高效创新团队——特殊儿童教育研究、儿童实验学校、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基地、西部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专项数据中心,从教育、康复、支持角度产生了实践与服务的工作。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促使本学科融入国际体系中。平台基地从场地、人员、经费,从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凝聚,从学科特色与对学科新趋势的思考与表达,给予了实质性的有效保障。

本学科依托于重点实验室,有完善的图书资料室,现有图书7000余册及特殊教育类的相关期刊60余种。同时还有较为完善的、国内独特的特殊教育信息资料库及图书馆借阅系统。

(五)管理制度健全完善

本学科有管理办法拟定与条例,含总则、体制、经费使用、项目管理、成果奖励、图书资料管理、设施设备、档案等管理条例。 实行主持人、领导、个研究方向负责制,由学科研究人员承担儿童实验学校,资源中心主要负责人分管实施常年管理。学科成长与大学生导师制,青年教师但任大学生班主任,主持学生读书会、代教实习。

(六)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本学科从2000年开始正式招收特教专科生,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从200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在“十一五”建设期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53人,授学位29人,特殊教育本科生328人,毕业95人,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本硕招生和学位授予数量均位居前茅。

本学科建设期间1篇硕士毕业论文获市级优秀,3篇获校级优秀。同时,学生在“挑战杯”中获得国家级铜奖一项,市级金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本学科毕业的硕士生和本科生90%以上在本专业或本领域就业且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这一奇迹获得国内同类高校的高度赞誉。本学科完成了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目标。

本学科立足理论与实践创新,探索了实践引导、以个案为核心、抓教育教学流程模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教康整合等培养模式,开展义工服务、教育旅游、报告会,取得良好效果,获1项市级教学成果奖,2门市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